首页 / 致公概况 / 致公党史
致公党史
第七章 中国致公党不断拓展工作的新领域 (1983—1987)
供稿: 本站编辑 发布时间:2015-05-06 浏览量:21835 次
字体 :【

    第一节 中国致公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1982年9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确认全党全国“已经在指导思想上完成了拨乱反正的艰巨任务,在各条战线的实际工作中取得了拨乱反正的重大胜利,实现了历史性的大转变”后,进一步向全党全国人民发出“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伟大号召。12月,第五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通过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四部宪法。新宪法的制定和实施,保证了我国沿着社会主义的航道健康向前发展。在这一大好形势下,致公党中央决定提前召开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1983年11月28日至12月7日,致公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出席这次大会的代表165人,列席代表18人。代表全党1424名党员。大会的议程是:审议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的工作报告;修改《中国致公党章程》;选举新的中央委员会。大会开幕时,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陈丕显向大会宣读了中共中央的贺词,贺词指出:“致公党同我们党有长期合作的历史,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中都作出自己的贡献”,贺词在重申中共十二大精神后,殷切希望致公党组织和广大党员为实现新的历史时期的任务,做出更多的贡献。

  伍禅致开幕词。黄鼎臣作了《毋忘团结奋斗,致力振兴中华,为全面开创致公党工作新局面而努力》的工作报告。报告根据中共十二大“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的伟大号召,提出致公党今后的工作方针和任务,这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遵循“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以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为政治基础,加强思想建设与组织建设,立志改革,充分发挥致公党与海外有广泛联系的特点和优势,发扬全体党员和所联系的归侨、侨眷及其海外亲友的爱国爱乡的优良传统,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维护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促进祖国统一和保卫世界和平贡献我们的力量。

  伍觉天作了关于修改《中国致公党章程》的说明,大会根据新时期统一战线内部阶级关系的根本变化和民主党派性质的根本变化,新《党章》明确指出:“中国致公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爱国统一战线中的一个民主党派,是以归侨、侨眷为主的社会主义劳动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的联盟,是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政党。”并在总纲中增写了“本党的一切活动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为根本准则。”大会选举产生了第八届中央委员会,由48名中央委员、14名候补委员组成。在八届一中全会上,选出由叶佩英(女)、伍觉天、伍禅、许志猛、许乃波、郑守仪(女)、柯朝阳、陆榕树、黄鼎臣、黄独峰、董寅初、廖周行、蔡其侃13人组成的中央常务委员会,并选举黄鼎臣为中央主席,伍觉天、伍禅、许志猛、陆榕树、董寅初、郑守仪为副主席,陆榕树为秘书长(兼)。

  大会根据致公党的特点和开展工作的需要,同时成立了以许乃波为主任的华侨知识分子工作委员会和以郑守仪为主任的妇女工作委员会。大会期间,邓小平、胡耀邦、彭真、邓颖超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人民大会堂亲切会见了全体与会代表和工作人员,并一起合影留念。中共中央统战部等联合在人民大会堂宴会厅举行盛大招待会,招待全体与会代表。

  致公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致公党最盛大的一次大会。大会制定的今后工作的指导方针和任务,通过的新章程,选出的新的领导班子,为全党开拓工作的新领域做好了思想和组织准备。

  第二节 认真学习、贯彻《纪要》精神,加强组织建设

一、学习、领会《纪要》精神,提高思想认识

  进入八十年代以来,各民主党派组织恢复整顿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工作渐趋正常,但在组织发展上也存在一些缺点和问题。为了适应新的形势,有利于民主党派的健康发展,1983年11月,中共中央统战部和各民主党派主要负责人就各民主党派的组织发展问题在北京举行座谈会,共同制定了《关于民主党派组织发展问题座谈会纪要》,就民主党派组织发展问题达成共识:为健全和巩固现有的组织,以利于今后的发展,各党派在今后的一段时间里,应坚持巩固与发展相结合的方针,注意总结几年来的经验,加强组织建设,培训骨干和对新成员进行考察、教育工作,适当放慢发展步子;发展新成员必须注意质量,发展对象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各党派在发展成员和新建组织时必须坚持各民主党派的重点分工,坚持以大中城市为主,坚持中上层为主,还可适当发展从台、港、澳地区归国定居的人士等。《纪要》还重申在一些地区、部门和工人、农民、青年学生中不发展民主党派成员。

  为了帮助各地贯彻《纪要》,做好巩固组织的工作,1984年4、5月间,黄鼎臣和陆榕树率领两个工作组,分别赴上海、杭州、南京和四川、云南等地调查组织情况,帮助地方组织总结经验,健全组织。

二、认真贯彻《纪要》精神,加强组织建设

  经过全党各级组织认真贯彻执行《纪要》,组织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各地吸收了一批新党员,通过举办学习班、读书班等,培训干部和骨干,对新党员进行考察、教育;引进了一批新人,充实了各级组织领导班子。在致公党八届二中全会上,增补了4名中央委员,增补陈其挥、郑正仁、黄清渠(1929—1989)3人为中央常委。在八届三中全会上,增补黄清渠为中央副主席。

  在一些条件成熟的支部或小组的地方组织,相继成立了委员会或工委会,如上海市委员会、云南省委员会、四川省工委会、武汉市工委会、沈阳市工委会等,在沿海开放城市建立了新的组织。新建江苏省工委会筹委会、西安市工委会、广东海南行政区筹委会、湖南省工委会、安徽省工委会筹委会。在一些大城市也相继建立了组织。值得注意的是,不少省市组织在高级知识分子集中的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建立了新的支部。据统计,到1988年底,省级组织增至15个,市县级组织增至78个。党员的结构和面貌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平均年龄51岁,具有高中级以上职称的占总数的74%。至此,从东北到东南沿海以及西南地区,致公党都有了组织,初步改变了过去布局不平衡、基层组织过少的局面。

  第三节 中国致公党全国代表会议

一、召开全国代表会议的背景

  1986年1月初,致公党召开八届中常会十次会议(扩大),专门研究了关于引进新人和加强领导班子问题。会议期间,与会同志认真学习了《中共中央统战部关于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引进新人,加强领导班子问题的几点建议》的文件,认识到引进新人,加强领导班子问题,是关系到致公党和中国共产党长期共存、通力合作,后继有人的需要,是一项紧迫的、具有战略意义的重要任务。这次会议成立了以黄鼎臣为组长的五人领导小组。

  1986年7月,中共中央批准并转发了中共中央统战部关于在新的历史时期民主党派工作方针的文件(即中发〔86〕19号文件),指出:“从现在起,要把帮助民主党派培养、选拔新的代表人物逐步进入领导班子,作为坚持党与民主党派长期合作的一项战略性措施,作出安排,认真抓好,并帮助他们在调整领导班子中,做好协调各方面关系的工作。”

  1986年9月,致公党举行八届中常会十四次会议(扩大),会议根据中共中央中发〔86〕19号文件精神,着重讨论了关于引进新人和加强中央和地方组织领导班子建设问题。建议中央委员会在1986年底或1987年初召开中国致公党全国代表会议,在致公党“九大”之前对中央委员会的组成作出适当的充实和调整,增选一些较年轻的同志进入中央委员会,加快实现新老合作和交替的步伐。

二、中国致公党全国代表会议

  致公党中央于1986年12月30日至1987年1月3日,在北京召开致公党全国代表会议。出席会议的代表137人,列席代表68人。这次会议主要是解决充实和调整中央委员会和引进新人问题,以逐步实现领导班子的新老合作和交替。

  大会开幕时,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副主任薄一波同志代表中共中央致贺词。董寅初致开幕词。黄鼎臣代表中央委员会在会上作了题为《中国致公党中央委员会一九八六年工作报告》。报告指出:致公党组织建设当务之急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完成致公党肩负的历史使命,需要逐步实现领导班子和工作班子的新老合作和交替,增强组织的活力,使各级组织的领导班子形成梯形的年龄结构和由对海外、港、澳、台有影响的同志以及多方面人才构成的群体。

  代表们审议并一致通过了黄鼎臣所作的工作报告,并在统一认识的基础上,对中央领导机构作了局部的调整,增选了19名中央委员和6名候补中央委员。这次增选的25位委员中,中央委员平均年龄51.4岁,候补中央委员平均年龄50.3岁,一批年富力强、政治素质好、事业有成就的优秀中青年党员进入了领导班子。

  致公党全国代表会议是致公党历史上一次特殊的会议,是致公党为实现中央领导机构的新老合作交替而采取的一次非常措施。正如伍觉天在闭幕词中所说:“这是贯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方针的需要,是百年大计。"

  第四节 认真履行政党职能,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做出新贡献

一、积极参加国家的政治生活,协助政府落实侨务政策

  在中共十二大精神的指引下,致公党中央和地方各级组织的领导积极参加国家政治生活,认真履行政党职能。致公党中央领导人先后参加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征求意见稿)》、《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定(征求意见稿)》、《中华人民共和国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征求意见稿)》、《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征求意见稿)》的讨论。致公党主要领导人列席了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各地方组织的负责人也经常应中共地方党委和政府的邀请,参加各种座谈会、协商会,就地方事务的重大问题参加讨论、协商,提出意见和建议。

  致公党担任各级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党员(六届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共计有715人,七届增至1555人),在各级人大和政协会议上,对党和政府的工作,对经济建设和地方事务,对改革开放中的重大问题,特别是涉及到归侨、侨眷的合法权益和海外侨胞的正当权益,发表了意见和建议,几年来先后提出各种议案、提案和建议有两千多件,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有的已被有关部门采纳。

  在全国政协七届一次会议上,黄鼎臣代表致公党中央作了题为《为华侨投资创造良好环境》的发言。在全国人大常委会研究、制定有关华侨问题的有关法律、法规时,如中国公民出入境法、华侨投资法、继承财产法、婚姻法、双重国籍及海关关税法等,致公党中央都要召开各种座谈会,收集党员和所联系的归侨、侨眷的意见和建议,向有关部门反映,不少意见被采纳。

  与此同时,致公党中央和各级组织以及许多党员,积极协助党和政府有关部门落实侨务政策和知识分子政策,1983年1968件,1985年500多件,1986年200多件。其中包括解决平反冤假错案遗留问题,落实侨房政策,还有党员住房困难、工资待遇、离休退休、夫妇两地分居、工龄、职称、子女升学就业、下放返调以及出国、出境探亲等问题。这些政策的落实,不仅调动了广大归侨、侨眷的积极性,而且使他们的海外亲友深受感动。

二、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工作做出新贡献

  在改革开放方针鼓舞下,广大党员在本职工作中勤勤恳恳,发挥专长,为两个文明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据不完全统计,至1987年,党员中获科技成果奖国家级的有38人,部、省级和市级奖的213人。历年被评为各级先进工作者或模范称号的人数:1983年,有391人,其中获国家一级荣誉称号的有31人;1985年,有344人,其中国家级的有26人;1986年,有539人,其中国家级的有30人,省级的61人;1987年,有1057人,其中国家级的有35人,省级的299人。各级组织和党员继续开展各种面向社会服务的活动,由致公党组织和党员兴办的各级各类学校有38所,856班,已结业人数近4万人,作为社会力量办教育的一种补充,也为社会各行各业培养了所需的人才。此外,自“八大”以来,协助引进资金和促成外贸8亿7千多万美元和3亿5千多万人民币。介绍亲友来华讲学者300多人次等。此外,协助和配合海外亲友,为家乡兴办社会公益事业,有400多项,促进了侨乡两个文明建设的发展。为总结并推动全党为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服务工作,致公党中央于1984年11月26日在北京召开了为四化建设服务经验交流会,这是继1980年和1981年两次经验交流会后的又一次重要的会议。中共中央统战部部长杨静仁出席大会并讲了话,他充分肯定了致公党在为祖国四化建设工作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11月28日下午,中共中央统战部举行了茶话会,招待与会全体同志。中共中央统战部负责人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并希望致公党为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服务工作能取得更大成绩,提高到一个新水平。伍觉天代表致公党中央致闭幕词。他说:这次会议达到了表彰先进、交流经验、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的预期目的。

  为了表彰、总结和推动民主党派为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服务工作,1985年10月各民主党派、全国工商联为四化建设服务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代表表彰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致公党选派了在各条战线上做出显著成绩的30名党员出席大会,其中有3位同志在大会上作了发言。会议期间,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了全体与会代表,中共中央领导人在会上作了重要讲话,阐明了民主党派和全国工商联的地位和作用,高度评价了近年来在四化建设中所取得的成绩,并提出了殷切的希望,使与会者受到了极大的鼓舞和鞭策。大会闭幕后,全体与会代表积极响应表彰大会的倡议书,决心为改革开放和四化建设做出更大成绩。

  第五节 请进来、走出去,拓展海外联谊工作

  “八大”以后,各级组织和广大党员,发挥积极性、主动性,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等方式,多层次、多渠道、多领域地拓展海外联谊工作,海外联谊出现了新的局面,有了新的进展。

一、邀请华侨各界人士及社团来华访问

  为纪念中国致公党建立60周年,1985年10月,致公党中央邀请了已故致公党中央领导人在海外的亲属,还邀请了美国、加拿大、菲律宾、牙买加、秘鲁等地的洪门团体、华人社团和各界代表人士前来参加纪念活动。全国政协主席邓颖超、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习仲勋等亲切接见前来参加纪念活动的海外来宾,并合影留念。在纪念大会上,习仲勋代表中共中央向大会致贺词,指出:“致公党是和我们党长期合作、风雨同舟、患难与共的亲密战友,历史的实践已充分证明了这一点。”“致公党在广泛联系海外侨胞、洪门人士、发展爱国统一战线中具有优越条件。我们希望致公党在做好国内工作的同时,继续发展同海外侨胞、洪门和台湾、港澳同胞的联系,为振兴中华、统一祖国的千秋大业做出新的贡献!”黄鼎臣在大会的讲话中,回顾了致公党60年的历史,阐述了“三大”以来致公党与中国共产党合作的历程;表示致公党要继续与中国共产党紧密合作,努力发展最广泛的爱国主义统一战线,团结所联系的海外侨胞和台港澳同胞,共同为实现祖国的四个现代化、为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早日实现而奋斗!全国政协、各民主党派中央和海外来宾的代表向大会致了贺词。致公党中央领导人与海外来宾通过座谈会、参观游览、文艺晚会等活动,共叙友情,既宣传了自己,也了解了别人,进一步加强了联系。

  致公党中央还利用国庆和其他节日邀请海外社团和人士来华访问。各级地方组织和党员通过邀请接待亲友来华探亲、旅游、洽谈贸易、讲学等进行广泛接触,向他们介绍祖国和家乡的变化,宣传祖国的大好形势。

二、组团出访,广交朋友,增进友谊

  在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八十年代初,致公党以党派的名义组团出访,在各民主党派中尚属首次。1984年6月24日至8月13日,以黄鼎臣为团长、许志猛为副团长的中国致公党访问团出访了菲律宾、加拿大和美国,还顺访了香港和澳门地区。访问期间,代表团会见了各地的洪门昆仲和华人、华侨社团,拜访了许多老朋友,结识了不少新朋友。代表团成员向他们介绍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各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使海外的朋友加深了对国内大好形势的认识。通过代表团的工作,促进了各地洪门团体的团结。中国致公党首次出访成功,引起国内外的普遍关注,当地报刊、电台等媒体详细报道了这次出访。

  1986年,正在美国探亲的董寅初,受致公党中央的委托,参加美国纽约洪门致公总堂的恳亲大会,并代表致公党中央致贺词;1987年9月11—19日,黄鼎臣率团赴牙买加,参加牙买加洪门致公堂一百周年盛典,回国途中还顺访了纽约洪门致公堂;同年9月19—26日,伍觉天率团赴澳大利亚,参加了澳大利亚洪门民治党墨尔本总支部成立90周年庆典;1988年9月—11月,伍觉天、许志猛率团赴加拿大,参加了加拿大洪门民治党温哥华支部成立100周年、《大汉公报》创刊80周年、温哥华达权支社成立70周年的三庆大会,同时还顺访了美国纽约洪门致公总堂、旧金山五洲洪门致公总堂、夏威夷洪门致公总堂等。代表团在出访各国期间,还拜访了各地的华人社团,不仅见到了许多老朋友,结识了新朋友,还会见了持不同观点的具有代表性的各方面人士,同他们共叙情谊,增进了解,特别是访问团在出访期间,积极宣传我国政府的对台方针政策,表达海峡两岸同胞应同心协力、促进祖国早日和平统一的愿望,得到了广泛的响应。

  此外,中央和地方的一些负责人,先后参加了全国人大、全国政协和地方人大、政协的代表团,访问了欧洲、美洲各国,日本、泰国、缅甸、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国和港澳地区,参与了国际交流和人民之间的友好交往,扩大了联系,增进了友谊。与此同时,广大党员中有不少同志经常出国(境)探亲、访问、讲学、演出和参加国际会议,据统计,“八大”以来出国(境)的人达1500人次。他们除完成自身的任务外,还广泛接触各界人士,会见亲友,拜会社团等。他们讲述自身的经历,家乡的变化,宣传国内的大好形势、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转达祖国同胞的问候,增进了互相间的了解,加强了友谊。

  经过全党的共同努力,海外联谊的面越来越广,已经不局限于海外的洪门团体和洪门人士,还扩展到华侨、华人的其他社团以及海外的留学人员,朋友越来越多,从而更加体现了致公党与海外有广泛联系的特点和优势。

分享到:
友情链接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439号| 鄂ICP备15003674号| 报警中心: 010-57174890| 办公室电话及传真:85581798

版权所有:中国致公党武汉市委员会版权所有| 地址: 湖北省武汉市江汉区武汉民主党派大楼| 技术支持:JL-TECH京伦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