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控建议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建议(第一版)
供稿: 曾燕 等 发布时间:2020-02-05 浏览量:7523 次
字体 :【

 建议人:曾燕     胡志安     郑然     盛石     康建胜     杨昊林     魏晟     鲁际     吴朝霞     刘丹     熊磊     高正良

 

  前言为了响应湖北省科技厅的“为疫情防控献一策”活动。在武汉科技大学教授曾燕的倡导和组织下,全国多个科研工作者和企业、医院一线工作人士撰写了此提案,围绕武汉疫情防控,从诊断、隔离和管理几个方面,提供了8个专题意见。并紧急开发了居家社区网上服务平台(另外一个单独提议),此平台有手机微信端和电脑网络端,可以对接社区、医院和政府服务系统,居民可以通过次平台汇报健康状况,提交诊疗数据、开展每日健康检测、寻求医疗和生活服务。

 

一、针对当前存在较严重问题的建议

  1. 转变防控策略,建立救灾应急管理体系。武汉当前形势不适合继续应用防疫(卫生系统)思维,而是按照救灾(应急系统)思维,全面动员,建立社群防控,针对人群而不是疾病设立防控线。

  2. 建立高效指挥机制。目前国家有中央领导小组,中央指导小组,国家卫健委,国家卫健委专家组,地方有湖北指挥部,武汉指挥部。存在层次多,交叉指挥,导致效率不高,对一线情况感知不全面,统筹抉择慢且非最优的情况。建议:在中央领导小组的直接领导下,组建统一的湖北抗疫前线指挥部,直接接管湖北武汉及湖北各地抗疫工作。军队参与的指挥和管理:中央军委习主席在湖北指挥部设军人副指挥长1名(可能情况下,设政治委员1名),统管在卾抗疫部队。

  3. 建立应急预案。提前规划可能出现的大规模人群就近隔离预案,统筹好群众、社区、单位、县、市和省的资源调配。充分发挥如防化团和国家紧急援助队的机动攻坚能力。

  4. 寻找中间宿主。除了人传人的感染途径外,需要排出中间宿主持续传染源的存在可能性,组织流行病学等专家对海鲜市场等重点区域开展调查研究,确认中间宿主以及是否仍然持续存在。

  5.开发和应用网络服务平台。开发居家社区网络服务平台,既方便病人寻求医疗和生活服务,也方便收集疑似患者数据,登记病患情况、症状情况和就诊相关情况。实时动态获取武汉全市疑似患者比例及分布,轻症患者比例,重症患者比例,以及死亡率。根据重症患者实时动态发展趋势,做好前瞻性的医疗资源配置。

  6. 明确各级职责。建立微邻里服务群,广播宣传,要求居民不论有什么需求,第一时间电话联系网格员,网格员收集信息,根据居民需求,街道统一协调处理,若是医疗需求,信息及时传递到中心,专业人员及时进行电话问诊处理。建议专人负责,统一战线,统一口径,统筹规划,有清晰的工作流程,责任分工,落实到人。

  7. 保障信息公开透明。政府对疫情的通报保持公开透明及时,以增强人们心理确定感。

二、方舱医院管理细节

  1. 政府牵头、社区为主、医疗为辅。由地方政府机关牵头,委任社区管理为主,医院管理专业人员为辅进行管理,抽调地方行政管理、卫生管理、安全管控、后勤保障机关人员,组建“方舱医院”管理团队。

  2. 整合力量、建章立制、共同管理。建立行政、业务、思想政治、人员、车辆、物资、信息、安全和后勤保障等管理制度。

  3. 建立健全预案、建立联动机制。建立突发事件预案(如火灾、踩踏、内部传染、对外舆论公关、物资补给等),建立与政府机关、上下级医疗机构、业务机关、公交运输、公安武警、消防和新闻媒体等各部门的应急协调联动机制。

  4.充实关键专业力量。床/工比没有必要按平时执行,以最少量医务人员,管理尽可能多的人,建立检查检验功能模块,重点充实影像学检查能力,按需配备专业技术人员。

  5.合理排班、持续作战。医护人员合理排班、定期休息,确保体力精力充沛,自身免疫力稳定,降低院内感染风险。

  6.动员社会力量。动员社会力量报名组建志愿者团队,经过岗前培训,具备疫情防护能力,能够承担一定的日常沟通协调和运行维护工作,减轻一线医护人员压力。 

  7.加强心理干预。配备心理干预人员,早期识别、预警、干预负性心理事件,避免工作方式生硬粗暴导致病患抵触情绪和行为增加。

  8.分级分类管理。轻度确诊病患与轻度疑似人员相互隔离。

  9. 简化医疗文书。为每个隔离区患者制定菜单式、表格式病历系统。

  10. 建立内部组织。加强病患管理。按隔离病区或者单元,建立隔离对象自助互助组织(自我管理组织),普通病患佩戴明显的姓名和区域号,床位号胸牌和手环,自助互助组织骨干佩戴醒目袖标。

  11.建立洁污分流通道。特别加强饮食卫生、医疗垃圾管理。如体育馆、会展中心等场所,内部洗手间等应严格封控,建立其他用水渠道。

  12.加强信息管控。病人情况定期通报家属,避免造成大量病人隔离信息不畅,需稳定外部家属情绪。条件允许情况下,建立网络直播渠道,提供病患定期与家人联络的条件。综合考虑患者通讯工具管理问题,但有利有弊,利:便于统一对外信息输出,避免外界不利信息内部传输引发恐慌情绪,如能通过患者正面真实的输出内部管理和治疗情况,能打消外界疑虑,促进医院长时间稳定开展工作,弊:集中管理容易引发患者抵触情绪产生恐慌,不便于日常娱乐,也容易引发外界猜疑。

  13. 室内要经常性消毒。条件允许情况下,空调系统加装除菌抗毒装置。

  14. 搞好被隔离人员生活保障。委派社区和单位安排专人包干管理,供需沟通渠道通畅,反馈迅速、到位及时。物资需求与物资供应帐目清楚,记录完善。

  15.科学控制隔离区人数,优化配置资源。避免人数过多延误病情,或者人数过少浪费宝贵医疗资源。

  16. 分区分片。同等程度病情患者尽量按社区或街道相对集中分片集中(可以考虑按主要症状分为2-3个大区,每个区20人左右为一组,设各级“组长”),建立“熟人患群”,选定有一定威望人员协助管理(组长),掌握区内人员基本情况和思想动向,利用道德约束患者治疗期间管控。

  17.标志明显。入院人员尽量统一着装(白色或浅色),在便于标识位置标注姓名,各类人员应有明显区分。

  18.配备远程会诊设备,建立会诊机制。针对有基础疾病或突发急症病人,可及时调用国内专家资源进行远程指导。

  19.设立观察点。根据医院(场馆)实际情况,在较高处设立观察点(也可利用现有监控),观察场内情况,进行场内秩序管控,设立10~20人应急小组(每组3~5人)备勤。

  20.安排医院管理团队。管理团队中尽量充实司法(监狱)、警察、退役军人等有一定应急处置经验的同志。

  21.建立规范消毒机制。体育馆、会展中心等场所密闭性不强,需加强场馆内、外部消毒防护措施,扩大外部隔离范围,公安部门协助建立隔离带,严控人员进出,并。

  22.设置一定的患者活动区域。在能确保相互直接传染风险最低的情况下,允许患者有一定的相对自由活动空间和娱乐活动(类似“单机版”娱乐设施设备),营造“外紧内松”氛围,避免患者长时间限制活动和无情绪宣泄渠道而引发心理问题和管理问题。

  23.废物处理。重视医疗废物、餐余废物、排泄物的处理(考虑物资对外一个进口、一个出口,进后细分、出前汇总)。

  24. 配备方舱医院均设置车载CT。通信公司配合网络环境,与影像云平台对接,由大医院专家做线上诊断,保证实效性。

 

三、如何尽快切断社区传播途径

  1.建立四级防控体系。严格执行武汉市已经出台的4类人群管理办法,鉴于密切接触者数量太大,统一集中有难度,也容易出现交叉感染,建议在专业人员的防疫指导及社区监督下进行居家隔离观察。立即应用居家社区网上服务系统,此系统已经由武汉科技大学和比邻科技公司开出来。

  2. 切断武汉市小区内传播途径。强制隔离小区,坚决切断患者与任何医院的直接联系,由社区作为家庭与医院之间的沟通渠道,社区通过志愿者安排汽车将患者送到医院。

  3. 印制小区居民出入通行证。尽快为社区居民印制社区出入通行门票,社区人员只能在本社区活动,除关系民生的核心企业员工、参与抗疫的公务员、志愿者、警务及医务人员外,不准出入,社区人员尽量呆在家中,不聚会、不串门,必要时只在本社区活动。

  4.提供便民措施。通过APP、传单、广播、电视等媒介公布超市和生鲜公司联系方式及菜单,居民通过电话或网络预订生活及防护物资,由超声及生鲜公司按照小区、街道进行定时配送,物业公司保安及社区志愿者协助分发,避免因小区居民排队取菜和其它物品而导致交叉感染。

  5.分类管理机动车。分类管理水电煤气等生活物资保障车、医疗救助、警务、普查等机动车,提供免检临时标记,坚决禁止非上述标记车辆上路。

  6. 强制隔离密切接触者。出现确诊和疑似患者的家庭成员强制居家隔离14天,门上贴封条。由社区人员按需提供食物供给,负责上门收垃圾并消毒处理(可以参考上海的做法)。不执行者,强制送隔离区。

 

四、医院如何早诊断、早隔离

  1. 加速开发灵敏、快速、稳定的核酸检测试剂盒。研发快速抗原抗体检测方式,提高准确率,缩短确诊时间,避免因疑似病人迟迟不能确诊而导致病房紧张(根据医疗诊治规范,疑似患者原则上均需单独病房进行隔离治疗)。建议在采样、核酸分离、和PCR检测这三个关键环节各选择3-5个最有实力的公司/实验室,做出系统全面检测方案,比如,厂家要写出详细的操作细节,比如咽拭子取样后放入多少毫升溶液中,检测人员应该经过培训和考核,提高检测水平。

  2. 建立上门取样/社区卫生中心/医院三级取样网络。集中检测排查隔离人群的病毒携带状况。加快对所有各种疑似、密切接触和隔离人群的病毒核酸检测筛查。

  3. 建立云影像平台。通过网络及APP预约CT检查,减少患者在医院等待时间,避免交叉感染,尽快启动并运转各医院的远程会诊系统,实现专家线上诊断,远程会诊,提高检出效率,方便跨医院的数据交互,避免重复检查,浪费医疗资源。

  4. 加快发热门诊收治流程。发热门诊患者以临床症状为主要参考决定是否入院,重症、危重症患者无论是否确诊均须住院治疗,坚决避免患者死在等床的路上的情况。建议简化诊断及收治流程,只要核酸检测或特征性CT表现中任意一项阳性,结合实验室血液检查,均认定为高度疑似或临床确诊病例,进行隔离诊治,依据CT病变范围以及血氧饱和度、呼吸情况等临床资料,判断患者轻重缓急程度,重症患者进定点医院诊治,轻症患者进方舱医院进行分区诊治,缩短患者在定点医院候检时间,避免交叉感染。

  5. 建立远程网络和电话咨询,监控,问诊导诊分诊中心。分为电话咨询和网络咨询信息中心,给潜在病人提供咨询、分诊和导诊及自我隔离建议,同时登记数据,及时同社区通报,做好防护和应急措施。

  6.调整疑似患者管理方案。虽然第五版新型冠状病毒诊治试行方案单列了湖北省,并专门增加了一项临床诊断,但是对于临床诊断患者的处理却依然等同于疑似患者,还是单间隔离,确诊仍然需要做并不敏感的核酸检测,这样看似精准和人性化,但实际上病毒性肺炎的治疗并没有特效药,各种病毒性肺炎治疗方法差异不大,这样并没有缓解病房紧张的局面,也不能避免病人直到治愈都无法确诊的状况,费用还需要自理,所以即不公平也不够人性,建议加上临床诊断病人需经专家组会诊确认,允许收入多人间,费用由医保负担,不足部分由中央财政承担。

 

五、规范社区汇报细节,制定全市统一社区公告

  1. 社区负责汇报辖区人员的发热情况,汇报表如下。

  2. 针对密切接触者,居家隔离者,体温一天一汇总。

  3. 社区作为家庭与医院的沟通桥梁,负责联系轻度患者的隔离,重度患者的住院。

  以下为社区统一公告模板

 

社区疫情告知书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武汉市新型肺炎指挥部防控通告,为进一步加强对发热疑似病人的隔离措施,提高辖区广大居民群众安全防护,先将本小区内发热情况公布如下:

请广大居民群众做好防护措施,自觉在家,理性对待,积极支持和配合防护工作,避免打搅被隔离人员的正常家庭生活。没有特别需要,不要出门,勤洗手,每天开窗通风3次,每次30分钟,如果有特别事情需要出门,必须正确佩戴口罩。如有发热病人和确诊病人要及时向社区上报,不得故意隐瞒。社区会及时与上级报备还未住院病人信息,协助尽快住院治疗。

不信谣,不传谣。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每一个卫生习惯做起,你能,我能,武汉能。

社区联系电话:XXXXXX(物业);XXXXXX(社区)

XX居委会

日期

 

六、症状监测和病毒采样

  由于湖北省特别是武汉市受感染人数众多,追踪大多数就医的新型冠状病感染毒病例已变得不切实际,导致公共卫生系统负担增加、疫情多发区数据不可靠等问题。本材料参考哈佛传染病流行病学专家Marc Lipsitch教授在2009年柳叶刀杂志发表的针对H1N1监测的建议,提出对高负担省市的监测建议。

  第一步:症状监测(发病率),衡量2019-nCoV常见症状的发生率:急性呼吸道感染、流感样症状、或严重急性呼吸道感染

  收集、统计、通报:

  1. 流感样症状或急性呼吸道感染的门诊病人数

  2. 有严重急性呼吸道感染和/或肺炎的入院病人数

  方法(3选1):

  1. 利用或改进已有的流感监测体系

  2. 通过互联网/短信/电话进行基于人口的重复调查

  3. 建立地理位置分散的大型队列,每日/周通过电子调查系统收集家庭成员的症状

  第二步:针对性病毒采样(归因分数)

  对于第一步症状的亚型分类,测试nCoV,以估算每个症状归因于新型冠状病毒的比例(固定时间间隔持续)收集、统计、通报:

  1. 对部分或所有急性呼吸道感染和/或肺炎住院病人进行2019-nCoV检测

  2. 对所有严重急性呼吸道感染或ICU重症肺炎病人进行2019-nCoV检测、收集病毒样本

  方法:

  1. 确保专人专职收集、标记、运输样本和数据

  2. 如不能保证随机样本检测,须提前制定特异性检测标准,比如只检测死亡/重症病例、或每日只检测一家指定医院的重症病区等。确保一线人员的严格流程标准。

  3. 注意:临床治疗不应取决于病人是否已被检测

  第三步:有症状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率=发病率x新冠病毒归因分数

  (可对时间、地域、不同人群、不同症状分层计算)

 

七、减少危重症病死率,减轻居民和国内外恐慌

  增加危重症患者救治效率依赖于ICU 床位和保障其良好运行的专家医疗队。

 

 

  情况 1:假设重症5000 人,展开ICU 床位2000 张,实际救治天数中位数18 天,预计救治天数中位数14 天,那么带入运算结果>1,表明任务负担超过负荷,可能无法完成任务。此时需要增加ICU床单位。

  情况 2:假设重症5000 人,展开ICU 床位5000 张,实际救治天数中位数14 天,预计救治天数中位数14 天,那么带入运算结果等于1,表明任务负担刚好可以满足需要,可以勉强完成任务。ICU 床位刚好够用,可以不增不减。

  情况 3:假设重症经过一段时间治疗下降为2000 人, ICU床位仍有5000 张,实际救治天数中位数6 天,预计救治天数中位数因为技术提高缩短为8 天,那么带入运算结果<1,表明任务负担轻,可以顺利完成任务。此时可以考虑减少ICU 床单位。

  据此,提出三个方面的解决问题方式:

  1. 控制危重症人数增长。主要是控制总发病人数,控制重症向危症转化,但是以目前情况看来这个任务较为艰巨,短时间内可能不能确保效果。难度系数★★★

  2. 增加ICU 床单位。当然同时要配套增加具有相应资质的医护人员及展开地点,其任务完成取决于全国资源的调配,和外地增援速度。难度系数★★

  3. 减少ICU 救治时间。这受制于病人病情轻重、患者基础疾病情况、技术手段、药物效果等,目前看来提高的空间不大,难度系数★★★。

  结论,应该考虑增加ICU 床位来确保救治效果,真正做到对疫情的托底。因为根据外省的数据,不考虑病毒变异的情况下,外省相对医疗资源丰富的地区,病死率都非常低。

 

八、开展病毒核酸试剂检测一致性评估,实现高通量检测

  虽然核酸检测试剂盒目前供应充足,但存在以下问题,给一线疫情防控带来巨大问题。

  1. 质量参差不齐,部分产品质量堪忧。国家应急通道特批,特事特办,对当下疫情防控是好事。但常规3年开发申报周期压缩到2周,研发时间实际上只有1周,只有极少部分公司可能勉强能达到最基本的要求。我们在前线对比了临床2家获批试剂,发现有的产品PCR平台特别低,信号弱,显示对临床样本抽提后的检测抗干扰能力很差。有些试剂盒没有大规模验证检测体系,使用体外质粒体系,因此应用到临床可能会出现假阴性。

  2. 缺乏临床一致性评价。建议药监局,要求所有已经获批,或者在途申报试剂,要重新做发补,补充数据。

  (1)没有检测内参的试剂盒,已经获批的要立刻打回发补。未获批在使用的无内参的试剂盒,要暂停使用,等待重新完善体系。这是开发试剂盒的基本前提,否则无法确认抽提过程是否有问题,但因为现在太匆忙,很多已经批准的试剂盒没有内参,会带来临床新冠病毒核酸诊断假阴性。

  (2) 逐步淘汰使用检测覆盖探针只有单位点的产品,选择双位点和三位点的试剂盒。

  (3)马上要求所有符合上述条件的厂家,再补充递交临床验证数据,不少于100例。特殊情况下,可以特事特办,并不要求3家医院,可以集中在一家检测单位完成即可。阴性和阳性样本,分别使用测序,或者数字PCR来验证。

  (4)在湖北一线的承担了病毒核酸检测任务的医疗机构,组织展开临床检测试剂盒头对头验证,不能拘泥于已经获批的试剂盒。防止出现将临床判断假阴性和假阳性责任推诿给药监局。展开头对头验证,制定验证标准,验证标准可以使用数字PCR,或者一代测序,或者二代测序。目前咽拭子取样,3ml左右,每次去200-300ul,有足够样本,每个样本可以支持10个产品的验证。经过上述标准筛选,预计会锁定在不多于50家产品展开验证。验证可以呈阶梯分布,第一批展开30个样本的验证,取前50%,然后在展开第二批50个样本的验证,取前50%,最后在扩大到200个样本验证,取前50%。这样最终选定5-6家试剂盒进行下一步高通量能力测试。

  (5)试剂盒的检测必须绑定一个固定的抽提方法,因为抽提试剂和检测试在一起,才能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否则不同的抽提试剂任意组合,不同抽提试剂洗脱下来的组分对后续检测试剂的抗干扰测试,一线医院无力完成,临床检测存在风险。企业必须将完整的抽提加检测作为一个体系来参与评价。

  3. 增加检测通量。湖北一线医疗机构一定要考虑使用自动化抽提的检测体系,尤其是承担检测量大的单位。一套全自动化的抽提+核酸检测设备,总共3+1+2的配置,可以完成日检测3000人份的通量。检测的通量,必须匹配全自动化抽提,抽提才是临床检测的瓶颈,而不是我们一般理解的PCR检测。

  4. 强化武汉一线第三方检测机构的通量支持。所谓3+1+2配置,主要是3台全自动化抽提设备+一台板式离心机+2台PCR仪器。8个人工,分2个班,每4人一个班,白班12小时,夜班12小时,一天24小时可以完成3000里检测。4人搭配,2人做抽提,1-2人做PCR;抽提中,具体操作只要1人,1人做样本抽提前震荡。全程流水线操作,订单录入和出报告的人另外算,这部分人不需要操作培训,好配置。这8个人中,只要做PCR的2-4人需要专业首选的分子诊断人员即可。武汉从全国支持抽调形成30个这样的一套设备+人头的小组,给以武汉的第三方检测医疗机构解决场地问题,那么一天可以实现10万例样本的检测。武汉目前的检测能力通量有限,主要是试剂盒检测操作复杂,二则医院和CDC都没受过半自动化操作的流水线作业培训,不知道怎么高效排工。很多检验所都是以做生化和免疫为主,习惯了全自动化操作,不会做这种半自动化流水线作业规划和安排。

 

 

分享到:
友情链接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439号| 鄂ICP备15003674号| 报警中心: 010-57174890| 办公室电话及传真:85581798

版权所有:中国致公党武汉市委员会版权所有| 地址: 湖北省武汉市江汉区武汉民主党派大楼| 技术支持:JL-TECH京伦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