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致公风采 / 党员风采
党员风采
探路者吴志军:深地广阔,大有可为
供稿: 本站编辑 发布时间:2025-10-31 浏览量:28 次
字体 :【

吴志军(左三)在公清水库联通工程交通洞施工现场

“上天”与“入地”,哪个更难?旅行者1号无人探测器已离地球超过240亿公里,进入星际空间,而目前已知人类对地壳最深的渗透不到13公里。武汉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院长吴志军的研究方向,就是“入地”。在深地空间开发与资源高效利用这个充满挑战的领域,他找到了祖国需要与学术追求的理想结合点,深入研究,不断创新,成果服务于多项“世纪工程”。

在浙江大学学习期间的吴志军

到西部去,建“世纪工程”

吴志军1983年出生于浙江,在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攻读完本科和硕士学位,又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获博士学位。临毕业时,他收到新加坡的入籍邀请,但仍一心回到祖国,“国内条件也很好,而且在国内有机会参加大工程,这是新加坡无法比拟的”。

2015年到武汉大学工作后,吴志军开始组建深部地下空间开发与资源高效利用研究团队,进行深部工程灾变机制及安全控制研究。

这一研究方向主要服务于祖国西部。西部以山地为主,山高谷深,地应力高,雨水充沛,岩溶、软岩断层带等不良地质发育广泛且极为隐蔽,深部资源开发、重大交通与水利工程建设常面临突水、岩爆等灾害威胁。

在引汉济渭工程现场,吴志军第一次直观感受到西部极端复杂地质条件给工程带来的考验,“秦岭山脉就像一道天然屏障,峡谷劈下去很深。在这么险峻的地方,TBM(隧道掘进机)作业时万一发生卡机,怎么脱困是个大问题”。吴志军带领团队开展了为期3年的研究,通过现场测试和分析验证,提出了深部复合地层TBM掘进过程灾害预测方法与控制技术,为TBM安全高效掘进保驾护航。

吴志军解释,团队所做的工作就像是隧道医生,先“望闻问切”,用各种仪器给隧道做检查,利用电磁波、地质雷达等技术进行感知预报,精准探测不良地质体的位置和性质;然后根据“病情”制定治疗方案,采用注浆加固、超前支护等技术,确保隧道安全掘进。

10年来,他和团队揭示了岩石破裂灾变机制以及THM耦合作用下岩体力学特性演化机理,为我国深部地下空间开发与资源高效利用提供了分析工具与理论支撑。他们研发了深部隧道不良地质远近区联合探测技术,提出了基于多源数据融合的深部隧道数字表征技术,开发了深部隧道灾害分析预测跨尺度高效模拟平台,研发出新型高流态高强快速加固注浆材料,建立了“刚柔联控”隧道大变形支护体系,为深部隧道工程安全高效施工与灾害预警防控提供了关键的技术手段。

团队的研究成果成功运用于十余项国家重大工程,如世界上修建难度最大的川藏铁路、首条穿越喜马拉雅山的“新天路”拉林铁路隧道、被誉为“百年惠民工程”的兰州水源地引水工程、井深逾千米的淮南张集矿区深立井巷道、国道318线林芝至拉萨段重点控制工程娘盖村隧道和松多隧道等,助力西部大开发和交通强国建设,并荣获湖北省科技进步特等奖、西藏自治区科技进步一等奖、重庆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陕西省自然科学一等奖等多项荣誉。

深耕西部这几年,吴志军多次遇到高海拔、低气温、隧洞内超高地温等恶劣自然条件,要冒着渗水、岩爆的风险工作,也曾几个月待在工地,不能回家过年。但提起自己服务的大国重器和“世纪工程”,他困难说得少,“自豪”说得多,“在西部,确实看到祖国大好河山,也看到交通基础设施相对落后的一面,天地广阔,大有可为”。

吴志军(前排左四)和团队成员们在一起

立德树人,科研要坐得住“冷板凳”

在学生眼中,吴志军是“大家长”,是自我要求极高且精力过人的“卷王”,也是严谨治学的学者。

他在国内外岩石力学与工程地质主流学术期刊上共发表论文180余篇,SCI论文被国内外学者累计引用6800余次(scopus数据库),多次获中科院一二区top期刊年度杰出论文奖、高被引论文奖、最佳论文奖等,诸多科研成果转化为实践应用,获聘2022年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这些成果是他在身兼教学、科研、行政多项工作的情况下干出来的。家人都在杭州,他心无旁骛地工作,早八晚十是常态,近几年在实验室更是一干就干到大半夜,学生们笑称“卷不过他”。

吴志军管这叫“坚持”。他说,自己做科研的初衷是“做点有意义的事”,行政事务再多,他都不会忘记这个初衷,“从读书到工作,坚持也确实给我带来了回报”。

吴志军一以贯之坚持的,还有学术要求。生活中,他跟同学们一起聚会、打球、开玩笑,但“涉及到学术必须顶真”。

学生李孟熠回忆,几年前吴老师利用信息技术模拟还原隧道注浆过程时,发现有些仪器出的结果比较粗疏,就把回国时拿到的经费全部用来购买当时最前沿的仪器,提升实验精度。

学生储昭飞说,开组会的时候,大家凡提出科研中遇到的问题,他一定要求进行讨论,把这个问题解决了再往下一步推进。

吴志军不以论文发表数量论英雄,衡量学生的学术水平只有一个标准:课题做得好不好。如果学生的论文达不到要求,他不会“开绿灯”同意发表,“学术标准不会因为任何因素而动摇”。有的学生为此着急甚至抱怨,说别的课题组都不这样,但吴志军总劝解学生“坚持做好自己”,不要急于一时。

他直言,做科研是个漫长枯燥的过程,选择这条路的人必须确实热爱科研,还要坐得住冷板凳。“如果学生确实有天赋,(研究)做得很好,我会鼓励你发文章。但做好研究跟多发文章实际上是有矛盾的,因为在发文章的时候,你做研究的精力就少了。我经常跟学生讲,你要珍惜在学校读研读博的这段时光,这可能是你人生中最难得的、能够沉下心来去学习去钻研的时间。”

让他感到安慰的是,“从我这边毕业的学生有不少从事科研的,总体来说发展得还都不错,我觉得得益于他们打下的基础比较好。如果文章发了很多,但你基础不好,对长期发展实际是不利的”。

吴志军(左三)参加学术交流会议

守正创新,培养“新工科”人才

近年,房地产行业下行,吴志军深耕的土木专业成了“冷门”,但他并不无谓担忧,总告诉学生要有定力。

“土木行业跟人类文明中的‘住’‘行’两项高度相关,这样的学科是不会消亡的。广袤的祖国大地上还有很多地方需要基础设施;城市交通、市政都在蓬勃建设,建完之后又需要维护。大家都觉得房地产在下行,但我们建筑业去年的GDP有32万亿元,还是个‘巨无霸’。行业都有周期波动,在低谷的时候更要坚定,在顶峰的时候也不要盲目地去跟风做项目、放弃科研,任何时候都要保持最初的心态。”

同时,他也不墨守成规、随波逐流,而是因时而动、因势而变。

工科实践性很强,吴志军结合用人单位反馈发现,此前培养的学生在实践上略有不足,行业转型升级也对学生提出新要求:要会编程、会智能化。针对这些需求,他牵头升级学生培养方案,开设相关课程,建设智能建造实验室,注重贯通第一、第二课堂的衔接,强化校企实践合作,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

近年,他牵头完成学院“智能建造”本科专业建设,培养“新工科”应用基础研究领域创新型实干人才。他作为主要完成人构建的课程-实践-思政-保障“四位一体”土木类人才培养体系,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和湖北省教学成果特等奖,学院的土木工程专业也入选国家“双一流”重点建设学科。

学院智能建造专业毕业生全数顺利就业,不少进入智能化建造等前沿部门,用人单位反馈学院的毕业生“不仅基础扎实,而且具备创新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行业升级、学生升级,他自己也带着老师们不断学习,向着数字化智能化方向“升级”。他说,“随着AI时代到来,什么都是跨学科,要服务于行业,什么都得会”。

2024年底,武大开启了卓越工程师培养机制。土木建筑工程学院也准备联合其他优势学科设置课程,同时扩大校企合作,培养更多国家需要的跨学科战略人才。

分享到:
友情链接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439号| 鄂ICP备15003674号| 报警中心: 010-57174890| 办公室电话及传真:85581798

版权所有:中国致公党武汉市委员会版权所有| 地址: 湖北省武汉市江汉区武汉民主党派大楼| 技术支持:JL-TECH京伦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