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致公风采 / 图片中心
图片中心
一片海,一座城――参加武汉市民主党派中青年骨干赴青岛培训纪行
供稿: 孙霞 发布时间:2015-05-01 浏览量:14433 次
字体 :【

  2015424日黄昏时分,我第三次走进青岛,这是一座站在窗前就能看到海的城市。

  第一次去青岛,只能算“到此一游”,除了它的名字,其余一片空白。第二次去青岛,就是冲着那片海去的,在海边栈桥漫步的舒畅令我不愿离开。这一次去青岛,是为了培训学习,留给我的是一段短暂做回青岛人的回忆。

  清晨被阳光唤醒,走出宿舍去看海,远远的就被一片蔚蓝色诱惑着前行。不经意从庭院中探出头的一树花,被海风吹得一尘不染的石板路,流动在空气中的不知哪位青岛大叔正在吊嗓子的歌声,这就是青岛的早晨。海之于青岛犹如一个婴孩与生俱来的天性一般,新的一天从海边开始,这恐怕就是祖祖辈辈青岛人过活的方式吧。

  明清时期,青岛是中国北方重要的海防要塞,时称胶澳。1897年,清政府的一纸《胶澳租借条约》将青岛出卖给了德国。走在青岛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一种墙体褚红的洋房,从外观看大同小异,设计也谈不上精巧,但给人沉稳的印象。这些烙印着中国近代史伤痕的“德式建筑”,就是青岛被租借时期遗留下来的。其实在德国之前,法俄也有意侵占青岛,继德国之后,日本又曾两度侵占青岛。我想,那片海才是各方抢夺青岛的源起吧,正如何中华教授在讲座中所说:西方文化属于海洋文化,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成为欧洲奴役北美的开端。同样的,西方列强入侵中国也是从海上而来,那么青岛成为众矢之的也就在情理之中了。有意思的是,那些曾经代表着屈辱的符号,如今却成了青岛城市独特的印记,人们在此驻足观赏、拍照留影,甚至发自内心赞叹出自于侵略者之手的艺术。青岛永久地珍藏了那段凝固的过去,给予后人无尽思索的空间。

  青岛第一啤酒厂、规划馆、奥帆基地和南车四方制造厂,为青岛的今天做了最好的注解。科技含量、产能效率、管理水平,今天的青岛正以充满希望的姿态迎接明天。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海的博大培育了青岛人的气度。青岛的车在行进中遇到行人会停下礼让,哪怕是一个小贩在谈起自己的家乡时也会不禁流露出骄傲的神色,招待客人是不遗余力的,这在社院的工作人员身上体现得极为显著。因为海,青岛吸引了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几乎所有的店铺都打着海的旗号招揽生意。海螺、海星、贝壳串成的风铃满大街满眼都是,海米、海苔、海蜊子的腥味浮动在鼻息之间,各种颜色形状等级的珍珠随时准备待价而沽,大大小小的海鲜烧烤摊几乎可以说是无孔不入。正如干焱平教授在讲座里说的:海洋的资源约等于无穷,坐拥大海的青岛人难免任性些,但你丝毫不必怀疑你眼中看到的一切海产品的真假和新鲜度。

  浑身长刺的海胆和穿着厚厚盔甲的海星能吃吗?好吃吗?入夜,在学习之余,大家带着心中的疑问穿梭在啤酒街、中山路、劈柴院或知名不知名的街道。海鲜的味道并不足以令人惊喜,但仍诱惑着来自内陆的我们不断尝鲜。江宁会馆是一处令人印象深刻的所在,特有的中国红混合着昏暗的光会使人在进门的一瞬间产生时空倒置的错觉,加上眼前灯笼、戏台和从长约一米的尖细壶嘴流出的水气氤氲,你的脑子里立刻就会响起绕梁不绝的戏曲声,虽然戏台上当时并没有任何表演。

  一片海孕育了一座城,一座城造就了一片海。这就是青岛,让人愿意留下来细细品味的城市。我与青岛的三次相遇相识虽不足以令我真正读懂它,但却足以引发我对历史和当下的隔空对话。

  读不懂过去也就读不懂现在,无法立足今天也就无法拥有明天。

分享到:
友情链接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439号| 鄂ICP备15003674号| 报警中心: 010-57174890| 办公室电话及传真:85581798

版权所有:中国致公党武汉市委员会版权所有| 地址: 湖北省武汉市江汉区武汉民主党派大楼| 技术支持:JL-TECH京伦科技